有一次,曾仕强教授在演讲时,讲到“不把话说透”的三个好处:“其实我们跟同事之间,也适合点到为止。像这些事情,其实三国演义里面蛮多的,比如孔明跟刘备,刘备很多事情都要问孔明,孔明都讲到差不多,却从不讲透。把他点醒了,但不把话讲透,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个,每个人都在思考,都在参与;第二个,可以随机应变。今天我们都喜欢把话讲得很清楚,有三个缺点:第一个,你每次讲话讲得很清楚,跟你的人他就不动脑筋了。反正你都讲光了,那我还想什么?不要想了。让一个跟我们在一起的人不动脑筋,你是在害他,他不会成长。第二个,你会留下一些弹性,然后看他外面的变化,你来作合理的回应,因为未来是会变化的。你今天把话讲死了,未来后面的变化你就没有办法应对。第三个最要紧的,就是让跟你在一起的人,他感觉都有参与感。人最大的成就是让跟你的人有成就感,而不是自已有成就感。”
赏析:我们平常说话力求把话讲深说透,好让别人明白你所要讲的道理,而曾仕强教授却一反常规,劝我们不要把话说透,还列举了刘备和孔明的例子,细究起来,还真催人醒悟。不说透可以让别人有充分的发言权,不搞“一言堂”,既能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还能和谐人际关系;再就是留下让别人思考的空间,比如,学生有些题目不会做,老师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他,显然要比启发式点醒的效果差很多,生活中与人沟通也与此十分类似;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把话说透还能为今后留下回旋余地,假如把话说得太满,容易脚沾“泥巴”,嘴巴“负伤”。曾仕强的一番妙语,既有远见卓识,又入木三分,让人警醒,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