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诗人光未然带着演剧三队30多位队员从前线回到延安疗伤。
冼星海和光未然是之前在上海、武汉多次合作过的老战友,相见之后,他们心里都有一种冲动。
如何用声乐作品表达这个时代民族集体的声音?
他们两位心里都有超越以往的想法。
冼星海到医院去探望了光未然先生之后,首先提出这个要求——跟光未然求歌词。
光未然先生曾带领演剧三队两次穿越黄河,在前线战斗宣传的时期,他的脑海里一直在构思一部长诗《黄河吟》。
所以,这次见面之后,他就说服自己,放弃创作长诗的想法,改成先为冼星海写歌词。
在演讲时,刘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主要要素。
她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为了展示时代背景;说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为了突出两位人物合作的环境,凸显他们即使在医院里也不忘用艺术救国的使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是为了渲染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燃烧的激情。
演讲中的故事要素,不能只满足于完整,还要有深刻的内涵,要能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这样更能突出演讲主题。
02
之后,光未然先生拖着受伤的胳膊,用五天的时间口述了四百行的长诗,把我们中国人这一时期的状态,用他的词完美地再现了出来。
光未然先生的歌词,为冼星海的曲调创作提供了基础。
星海先生拿到歌词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七首歌曲的创作。
只有这首《黄河颂》,他一连创作了三稿,仍不满意。
他在寻找一种国际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结合,在这种思想碰撞之下,这首歌的旋律就谱了出来。
这八首歌曲谱完之后,星海先生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我是用全中国旋律写成《黄河大合唱》的。
冼星海当初选择延安,就是选择了一个进步的中国,所以,来到延安的冼星海,进入一种完全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当中。
因为他的到来,鲁艺音乐系就开了四门课,其中的作曲课、指挥课都由他来教授。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刘妮讲述光未然带伤口述作品的细节,反映出他创作过程的艰难,也彰显出他创作的热情;冼星海三易其稿的细节,反映出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在演讲中,讲故事要讲好细节,因为细节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的表现力是最强的,讲好故事细节能增加演讲的艺术性。
在这之后,冼星海开始源源不断地大量创作,他为这一时期的抗战创作出一大批经典的作品。
对于冼星海来说,他一生的创作高峰,恰恰是在延安的这段时期。
冼星海把国家的责任背在自己身上,他想用音乐来拯救萎靡不振的祖国。
冼星海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不就是他二十年来的追求吗?
诗人何其芳在诗里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每天有无数的青年走进这城门,他们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
其实,何其芳概括的是当年无数青年来到延安寻求救国真理的这样一个文化图景,他们在延安找到了艺术理想,成就艺术救国的这条道路。
延安鲁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土壤。
刘妮由《黄河大合唱》一篇作品的创作,扩展到一大批经典作品的创作;由冼星海的创作高峰,深化到冼星海的责任心和家国情怀;由冼星海一个人联想到更多的走艺术救国这条路的青年。
她由点及面扩展,由表及里深化,由此及彼引申,深化了演讲主题。
在演讲中讲故事不能就事论事,更需要注意提炼和升华主题。
在演讲中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要素的内涵要深刻,要有感人的细节,更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