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拖,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有的人对某件事满口答应,却总是无法按时交付,还找了很多的借口和理由;有的人做事喜欢靠时间,时间充足的时候不干事,临到时间点了,就想方设法凑数应付。爱拖延,就是不靠谱的特征。为什么有的人爱拖延?说白了,就是懒。懒得想,懒得干,懒得尽快出成果。总想往后靠一会儿,等等看。等到限定的时间到了,就开始着急了,赶紧先准备一堆理由,安慰自己,抚慰别人。你肯定听说过“延迟满足感”这个词语,而爱拖延的人都是追求当下的满足感。反正明天才给结果,今天就先歇一歇玩一玩,到时候想办法应付一下就行了。持续发作的拖延症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拖延越没时间,越没时间越焦虑,越焦虑越干不好……循环往复。靠谱的人,事不拖。
说干就干,答应了就要干好。不仅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做得更好。能拿出80分的成果,就绝不用60分来凑数。图片但是,拖延症是人性的舒适区,“延迟难受感”。如何克服它呢?克服拖延症,就是要养成迅速开始的习惯。不是马上干,而是现在就开始。有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种,从最重要的任务开始。先做那个容易被你拖延,且完成之后对你影响最大的任务。那是什么任务呢?通常来说是巨大的任务、麻烦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比如在美国,大约有65%的成年人梦想有一天能创业,然而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只有1%。大部分人没有行动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业。然而,美国现在还是有3000万个企业,大量的企业是由毫无商业经验的人开办的。确立最重要的任务后,就把它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的步骤,一次只完成一个步骤就好。
第二种,先考虑代价。我们总是非常忙,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做好该做的事。所以,你可以先问自己:“如果我不完成这项工作,将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大学挂科太多,会导致无法毕业;老师点名总不在,就无法得到“平时分数”。对职场人来说,某些重要工作没有高质量完成,可能影响上级对你的绩效评定,从而影响绩效奖金、年终奖,以及升职加薪。有句话叫“年头出事白干一年,年底出事一年白干。”虽然这句话说得很偏激,做法本身也很不好,但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事实。所以,你需要“恐吓”自己,先想清楚坏的结果,激励自己立即开始。
第三种,是考虑收益。从积极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我成功完成工作,把这个项目干成了,那么我的职业生涯将会如何?我将获得的好处是什么?”说简单点,增长了经验,交付了成果。说大一点,你做过的每一项工作,都会成为你的“资产”,铺垫在你的脚下,让你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图片第四种方法,是预留出固定的15分钟时间,来完成一项工作。为什么要选择15分钟?因为时间够短,你总能找到15分钟,很容易就开始工作。一旦开始工作,就一直工作15分钟。你可以放一个计时器,在15分钟结束时响起。你就能体会到“与时间赛跑”的感觉。但你可能会说:“15分钟能完成多少工作呀?我只有15分钟,然后我就得回去做那些不太要紧的事情。”通常,在完成了15分钟的工作后,你会想:“也许我需要再花15分钟。”你会得到鼓励,感到兴奋,并且干劲十足
。一旦有了这种自信的感觉,你就不会再拖延。当你开始并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时,你会感到快乐,甚至兴高采烈。如果你继续这样做,很快你就会拥有自驱力。第五种方法,拒绝完美主义。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有的人会说:“既然没有时间把它做到最好,那就不要做好了。等到我有足够的时间再说吧。”这无异于,为了追求100分的成绩,就不参加考试。“啥时候能考到100分,我再上考场”。如果说做事有秘诀,那很可能只有一个——先完成,再完美。先把事闭环,再来考虑是否要提升标准。
不要把追求完美作为拖延的借口。第六种方法,时刻提醒自己。你可以默念:“我现在就完成它,必须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而完成之前,我不会做任何其他事情。”告诉自己,“不是一会儿开始,就是现在,立刻、马上!”第七种方法,保持快节奏。慢节奏是一种比较舒服、慵懒的状态,如果是在度假,当然可以。但这不是做事的状态。快节奏,就是要提高效率,能用10分钟做完的事,绝不多花1分钟。当你能保持“快节奏”的状态,拖延症自然就消失了。拖延症的问题,本质上是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问题。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就很容易行动起来,拒绝拖延。归根结底,所谓的“事不拖”,其实就是做人有责任心、做事有责任感。